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

注意:發布文章禁止使用領導人實名! | 登錄 | 注冊 - 上線期刊投稿
返回首頁您現在的位置: 美文 > 經典文章 > 文章內容

“八拜之交”是指哪八拜

創作者:葉落 來源地: jscyjc.com 時間: 2017-01-06 閱讀: 在線投稿
  【知音之交】--伯牙、子期
  
  【刎頸之交】--廉頗、相如
  
  【膠膝之交】--陳重、雷義
  
  【雞黍之交】--元伯、巨卿
  
  【舍命之交】--角哀、伯桃
  
  【生死之交】--劉備、張飛和關羽
  
  【管鮑之交】--管仲和鮑叔牙
  
  【忘年之交】--孔融和禰衡(范云和何遜)
  
  即為我們俗稱的八拜之交
  
  下面跟隨歷史君詳細了解一下吧!
  
  1
  
  知音之交--伯牙子期
  
  故事出自《列子·湯問》。成語“高山流水”,比喻知己或知音,也比喻音樂優美。(馬上點標題下“高中歷史”關注可獲得更多知識干貨,每天更新喲!)
  
  春秋時,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,精通音律,琴藝高超,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,但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,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,苦惱無比。
  
  一夜,伯牙乘船游覽.面對清風明月,他思緒萬千,彈起琴來,琴聲悠揚,忽然他感覺到有人在聽他的琴聲,伯牙見一樵夫站在岸邊,即請樵夫上船,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,樵夫道:"雄偉而莊重,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!"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,樵夫又說:"寬廣浩蕩,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,無邊的大海一般!"
  
  伯牙激動地說:知音。
  
  這樵夫就是鐘子期.后來子期早亡,俞伯牙悉知后,在鐘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后一支曲子,然后盡斷琴弦,終不復鼓琴。
  
  所謂"士為知己者死,女為悅己者容"的慷慨豪情又是怎樣的難得。知音難覓,知已難尋。“人生得一知已足矣!”成了人們永遠的思求。
  
  2
  
  刎頸之交--廉頗相如
  
  《史記·廉藺相如列傳》:“卒相與歡,為刎頸之交。”
  
  戰國時,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,受趙王派遣,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出使秦國。他憑著智慧與勇氣,完璧歸趙,得到趙王的賞識,封為上大夫。后來,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,想逼迫趙王屈服。
  
  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,并設巧計,廉頗以勇猛善戰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,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,并安全回到趙國。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,就封他為上卿,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。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,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,為趙國拼殺于前線,是第一大功臣,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,居然官居自己之上。廉頗很是不服氣,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。
  
  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,便處處回避與廉頗見面。到了上朝的日子,就稱病不出。有一次,藺相如有事出門遇到廉頗。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,最后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。廉頗就更得意了,到處宣揚這件事。
  
  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,紛紛提出要回家,藺相如問為什么,他們說:“我們為您做事,是因為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,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,我們可受不了?”
  
  藺相如聽了,哈哈一笑,問道:“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?我連秦王都不怕,又怎么怕廉頗呢?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,只是懾于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,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,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?”
  
  廉頗聽說后,非常慚愧,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。從此,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,齊心為國效力。
  
  3
  
  膠膝之交--陳重雷義
  
  故事見《后漢書·獨行列傳》。陳重字景公,是豫章宜春人。自幼與同郡人雷義為友。雷義字仲公,是豫章鄱陽人。兩人同師學習《魯詩》《顏氏春秋》。
  
  當地太守推舉陳重為孝廉。陳重請求把功名讓給雷義,陳重先后向太守申請了十幾次,太守都不同意。直到第二年雷義也當上了孝廉才罷休。
  
  后來陳重與雷義都官拜尚書郎。雷義因代替同時做官的一個人受罪,被罷官離去。陳重見雷義離去,自己也緊跟著以有病為由辭官回了家。
  
  回家后,刺史舉雷義為茂才,雷義想把功名讓給陳重,刺史不同意。雷義就披頭散髪假裝瘋癲不接受舉薦。因為陳重雷義二人做官要一起做,官階要保持同階,可以說是官階求同等,形影不相離。
  
  所以他們的同鄉說:“膠漆自謂堅,不如雷與陳”。言外之意就是膠漆粘在一起自認為是很堅固的,可是陳重與雷義的結交比膠漆粘在一起還堅固。
  
  4
  
  雞黍之交--元伯巨卿
  
  故事出自《后漢書·獨行列傳》。范式,字巨卿,山陽金鄉人,少年時在太學讀書,與汝南人張劭為友,劭字元伯。二人讀書后,同歸鄉里。范式對張劭說:“我兩年后回來,那時我將要去府上拜見尊親,再看看令郎令嬡。”與此同時兩人還約定了拜見的日期。
  
  光陰似箭,日月如梭,不覺間約定的日期將至。張劭把這件事稟告了母親,請母親準備飯食以迎接摯友的到來。母親說:“分別了兩年這么長的時間,你與他又相隔千里,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約定的時間呀?”
  
  張劭說:“巨卿是守信的人,必定不會違背。”母親說:“要是果真如此,我要為你們釀酒。”到了約定的這一天,范式真得如期而至。他升堂拜飲,盡歡才散。
  
  5
  
  舍命之交--角哀伯桃
  
  故事源于《烈士傳》。羊角哀與左伯桃兩人一起到楚國求官。行至梁山,遇大風雪。可是梁山離楚國還有很長一段路程。兩人計算了一下共有的干糧和衣物,這些干糧和衣物只能勉強夠一人走到楚國的。如果兩個人去,就會死在中途。在此種情況下,左伯桃就脫掉了自己所有的衣服對角哀說:“我比你年長,身體又沒有你好。與其再走下去兩人都死,不如我一人死,保全你能趕到楚國。”
  
  角哀堅決不允,提出:“要不我死,要不兩人一起走。到了前面也許會有萬全的辦法”。說著就讓伯桃穿上衣服繼續趕路。兩人堅持爭論了很久,伯桃始終不穿衣服。無奈天寒地凍,老天爺終于奪去了伯桃的性命。角哀悲痛欲絕。但事已至此,回天無力,只好把伯桃暫時安置在枯樹洞中,揮淚趕路。上述這一情節,即是“舍命之交”的“伯桃為角哀舍命”。
  
  角哀離開伯桃后顛顛簸簸終于趕到了楚國,通過應試做了上大夫。角哀做官后立即向楚王報告了自己要去安葬伯桃的事。楚王聽了也十分感動,命令禮儀官厚葬伯桃。
  
  將伯桃厚葬之后不久,忽然有一天伯桃來給角哀托夢,說:“葬儀辦得十全十美。只是墳地離荊軻墓太近。荊軻活著時,因刺秦王失手被殺。高漸離把他的尸體埋在了這里。他的神靈極其威猛,每夜都持劍來罵我說:‘你是凍餓而死的人,怎敢把墳建在我的上風,奪我的風水?如不遷移到別處,我就掘墓取尸,把你扔到野外。’我有了這樣的災難特來告訴賢弟,望把我改葬他處,以免惹禍。”
  
  角哀想再問,一陣風起,忽然不見了伯桃。角哀夢醒之后,趕緊就去問伯桃墓附近的鄉里人。證實伯桃墓確臨近荊軻墓。角哀于是備大禮,前往荊軻墓祭拜,向荊軻表示把伯桃墓安置在荊軻墓上風,實是缺乏調查研究,乃無心之失。墓已建成,無法毀墓他遷,望荊軻原諒。
  
  祭拜之后,伯桃再來托夢,言荊軻不原諒,仍要拆墳拋尸,并說人間的力量遠比陰間的力量小得多。在人間用祭拜的方式無濟于事。角哀夢醒之后找荊軻墓附近的鄉里人討論:能否遷移荊軻墓?鄉里人不允。
  
  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,角哀自刎于伯桃墓前,目的是到陰間去拯救伯桃,與伯桃一起去與荊軻抗爭。這一情節中的“角哀自刎”即為“舍命之交”中的“角哀為伯桃舍命”。
  
  6
  
  生死之交--劉關張
  
  出自《三國演義》。東漢末年,朝政腐敗,再加上連年災荒,人民生活非常困苦。劉備有意拯救百姓,張飛、關羽又愿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。三人情投意合,選定張飛莊后一桃園。此時正值桃花盛開,景色美麗,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,作為祭品,焚香禮拜,宣誓完畢;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。劉備年長做了大哥,關羽第二,張飛最小做了弟弟。因其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祗愿同年同月同日死”的誓言,人稱“生死之交”。
  
  7
  
  管鮑之交--管仲鮑叔牙
  
  出處西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管仲傳》:“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鮑子也。”
  
  從前,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,一個叫管仲,另外一個叫鮑叔牙。
  
  年輕的時候,管仲家里很窮,又要奉養母親,鮑叔牙知道了,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。做生意的時候,因為管仲沒有錢,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。可是,當賺了錢以后,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,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:“這個管仲真奇怪,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,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!”鮑叔牙卻對仆人說:“不可以這么說!管仲家里窮又要奉養母親,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。”
  
  有一次,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,每次進攻的時候,管仲都躲在最后面,大家就罵管仲說:“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!”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:“你們誤會管仲了,他不是怕死,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!”管仲聽到之后說:“生我的是父母,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!”
  
  后來,齊國的國王死掉了,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,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,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,就帶著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國,管仲則帶著小王子糾逃到魯國。
  
  不久之后,大王子諸被人殺死,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,管仲想殺掉小白,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,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,把箭射偏了,小白沒死,后來,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,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。
  
  小白當上國王以后,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,鮑叔牙卻對小白說:“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,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!”小白一聽:“管仲要殺我,他是我的仇人,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!”鮑叔牙卻說:“這不能怪他,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!”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,請管仲回來當宰相,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!
  
  后來,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,就會說他們是“管鮑之交”。
  
  8
  
  忘年之交--孔融和禰衡
  
  出處《后漢書·禰衡傳》:“衡始弱冠,而融年四十,遂與為交友。”
  
  孔融字文舉,魯國人,孔子二十世孫。喜歡為學,博覽群書。建安年間,獻帝在許昌建都,累次遷升到“將作大匠”(官名,相當于大良造,到漢朝時已無實權)。見曹操野心越來越大,到了不能忍的地步,因此總是寫奏章諷刺他。曹操忌憚孔融的名聲,也不能拿他怎么樣。
  
  山陽郡守郗慮,見風使舵,以一點小錯誤上奏請求免去孔融的官;曹操趁機羅織罪名,構陷孔融,說:孔融曾經與禰衡大放厥詞,互相吹捧,禰衡說孔融是“仲尼不死”。孔融說禰衡是“顏回復生”。犯了大不敬之罪,于是竟然被害。孔融和廣陵陳琳孔璋、山陽王粲仲宣、北海徐干偉長、陳留阮璃元瑜、汝南應瑒德璉、東平劉公干,并稱建安七子。其余六子皆與曹操兒子曹丕曹植很有交情,都被曹操辟為掾屬,只有孔融為漢盡命。
  
  平原禰衡,字正平,也很有文采,但不在七子之列。自以為有文才善言辯,桀驁不馴,喜歡諷刺時事,詆毀權貴,只和孔融惺惺相惜,孔融也很喜愛他的才華。禰衡剛剛二十歲,而孔融已經四十歲,于是結為好友。隨后孔融寫奏疏推薦禰衡,多次在曹操面前夸贊他。曹操想召見他,但他老是罵曹操。曹操懷恨在心。但禰衡的才華很出名,不想殺他,于是派人把他送給荊州劉表,他又侮慢劉表。劉表也不能容他,因為江夏太守黃祖性子急,便把他送給了他。最后被黃祖所害,死時候才二十六歲。
  
  交往的其他稱謂
  
  ◆
  
  ◆
  
  普通老百姓交的朋友謂“布衣之交”;
  
  有錢人與沒錢人交朋友謂“車笠之交”;
  
  在逆境中結交的朋友稱“患難之交”;
  
  吃喝玩樂結交的朋友稱“酒肉之交”;
  
  年歲差別大,行輩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稱“忘年之交”;
  
  幼年相交的朋友,稱“竹馬之交”;
  
  交情深厚的朋友謂“肺腑之交”;
  
  親密無間的朋友謂“膠漆之交”;
  
  生死與共的朋友謂“生死之交”;
  
  情投意合的朋友稱“莫逆之交”;
  
  哪怕砍頭也不改變友誼的朋友稱“刎頸之交”;
  
  無意中相遇而結成的朋友稱“邂逅之交”;
  
  在道義上互相支持的朋友稱“君子之交”;
  
  只見過一次面,交情不深的朋友稱“一面之交”;
  
  僅點頭打招呼,感情不深的朋友稱“點頭之交”;
  
  平淡而浮泛交往的朋友稱“泛泛之交”;
  
  見過面但不熟悉的人稱“半面之交”;
  
  舊時結拜的兄弟姊妹稱“八拜之交”;
  
  交友不嫌貧富與身份的稱“杵臼之交”;
  
  寶貴而有價值的交往稱“金玉之交”。
  
  
  • 上一篇:霧霾停課期間一位老師寫給學生的信
  • 下一篇:男人記住,如果一個女人這樣,說明她愛你!
  • 相關閱讀

    發表文章